为什么相信和为什么不信:Critical Thinking视角中的《穹顶之下》

正好在此文写到中途之际,在微信朋友圈中读到这样的一个对于《教父》电影的点评,可以用来作为运用Critical Thinking进行思考的小例子:

“《教父》里的人生观: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你认同这个结论吗?原因是什么?你不认同它吗?理由又是什么?under the dome_cai jing

我认同它,理由是它讲的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并被无数先哲们辩论过和验证过。

如果你同我一样地认同《教父》中的人生观,应该会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只骂国家政府或他人,而他并没有努力去体现自我价值、全力照顾好家人和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他的做法就颠倒了次序,他的议论一般也就不值得信任。

这个小例子也可以用来看柴静的短片,以及我们如何评判它。——————————————————————————————————————————

但无论如何,如果你在阅读本文之前,已经就《穹顶之下》这个短片或柴静本人进行了判断,而且并不打算对这个判断进行更多的思考,建议你将阅读终止于此。

这个观后感,是我为愿意做独立思考者写的。因此,如果你不赞同我在其中表述的观点,我会特别希望听到你不赞同的理由,从而帮助我反思和深化它们。

我写这个观后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这些年来一直在为在跨国公司工作的经理们讲授一门课程:《基于关键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问题解决和决策》。我只是想用Critical Thinking(在这里我还是简单沿用“关键思考”这个中译名,而不用那个最能体现Critical Thinking内涵的“慎思明辨”译名)的方法,以符合我们阅读和判断习惯的方式,写一点对短片的简单的、尽可能全局的分析,与喜欢通过理性思考成为独立个体的朋友们讨论和分享。

先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一下Critical Thinking(关键思考)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对于自己所接触的观点或结论,既不要盲从,也不要简单地没有理由地质疑。接受一个结论,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接受它,同样地,拒绝一个结论,也要清楚自己拒绝的原由。

当然,接受或拒绝的理由不一定要是理性的或完全科学的。比如,你也可以简单地用一个价值判断如“我就不喜欢柴静的腔调”来否定她的短片,只是你需要意识到,你的这个否定短片的结论,来自于这种思考方式。

关于Critical Thinking(关键思考),就说这么多,有兴趣研究这一话题的,建议去读至少五本来自国外的相关的专业著作。

下面,我努力用这种思考方式,来对柴静的这个引起这么多关注的短片进行一点初浅的分析。

相信多数人看完柴静的演讲视频,很容易形成或赞同这些判断:

  • 雾霾很严重且很有害;
  • 雾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石化能源的烧烧,其中主要是燃煤和油的燃烧;
  • 政府管理不到位是很重要的原因;
  •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且可以采取行动

当然,我们也可能会下这样的结论:

  • 柴静有图谋,背后有推手;
  • 柴静用养育孩子的故事来讲雾霾,不严肃,是在用情感绑架听众;
  • 这肯定是个政治事件……
  •  ……

只要我们还没有被后面的四点甚至更多的感受或判断所限制,稍加努力,我们就会注意到短片中更多的结论,比如:

  •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含有高致癌物并可能导致呼吸道相关疾病(如肺癌)等;
  • 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化石能源的消耗太多,而且我们的能源结构不合理:过多依赖燃煤,没进入油气时代;我们的燃煤缺乏清洁,油品质量低,排放缺乏控制;
  • 化石能源消耗大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是支柱产业;
  •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工业拉动,政府因为发展压力等原因对产业转型推动不力或意愿不强;
  • 燃煤缺乏清洁是因为没有规范(没有洗煤要求),油品质量低是因为企业不愿意花钱升级,而企业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该行业存在垄断,能够主导油品标准的制定;
  • 排放控制不力是因为执法不到位:包括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油品标准、排放标准等;
  • 控制污染和雾霾的主要措施有:a)  需要转变投资和工业拉动经济的模式; b)  在能源领域需要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c)   洗煤、集中燃烧等;d)   严格控制排放等;
  • 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完成污染治理,污染治理人人有责;
  • 每个人都可以从此时、此地、此生做起,为防控雾霾做些努力。

……

对于上面的这些分支性的结论,我们当然也可能产生其他的判断,比如:

  • 污染就是政府的责任,与老百姓无关,凭什么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完成污染治理?
  • 既然烧煤那么多,柴油车排放那么严重,为什么北京要通过限制购买小汽车来改善污染?
  • 柴静是在替政府推托责任……

产生类似后面三点的这样的判断也是无可厚非的,关键还是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它们所限制,是否能够把它们放在与前面的其他结论同样的位置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考察。

其实呢,我们只要有了这份觉察,而且愿意再照此细想下去,就能够看到更多的结论,直到那些作为结论基础的论据,也就是柴静在短片中用到的这些素材(只列举部分):

  • 北京污染天数图表
  • 柴静自己带孩子的经历和感受
  • 柴静自己用PM2.5采样仪做的实验
  • PM2.5的数据与欧洲、美国和中国标准值的比较
  • PM2.5的组成、特性及所含致癌物的说明
  • 细颗粒物伤害人体的动画片
  • 中科院提供资料称死亡人数与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包括前卫生部长陈竺的测算)
  • 孩子们的不明原因肺炎及2013年雾霾期间,27个城市急诊人数爆发性增加
  • 洛彬矶专家关于孩子适应污染的观点,可能导致孩子肺发育问题
  • 北京肿瘤医院的肺癌手术,医生的观点:可能与污染相关。
  • NASA十年的华北上空照片
  • 奥运呼吸质量保证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提供的PM10曲线(估算,当时PM2.5达到300-400,属于严重污染)
  • 2004年12月关于首都机场航班严重延误的报道(雾)
  • 何兴舟教授的调查报告(大气污染与居民肺癌死亡率分布是一致的,煤烟性污染)
  • 煤炭给英国、美国和日本曾经造成后果
  • 中国石化能源燃烧强度:中国烧得多出欧洲3-4倍
  • 不同专家对于燃煤和油两种污染物进行大规模化学反应的观点
  • 中国燃煤消耗数据在2013年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 1860年英国的黑色灾难相关介绍及资料
  • 钢铁产量及其对燃煤的消耗数据(钢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
  • 对唐山企业污染的采访(无人机巡航及与环保部门对工厂的暗访等)
  • 不同官员对河北钢厂及污染成因的分析及看法
  • 华东地区钢厂、电厂和水泥厂的分布,及超标排放的实况分布图
  • 哈尔滨2013年供暖时PM2.5爆表及当时的污染情况
  • 德国和英国的洗煤案例,以及中国只洗了不到一半的煤的数据
  • 1/4居民烧散煤,散煤污染严重:北京冬天致癌物是平时的25倍
  • 专家对防控雾霾的观点:改变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的使用、集中燃烧、洗干净等
  • 专家观点:环境设施到位,排放会降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20%
  • 专家观点:出路在管理,法律的尊严在执行
  • 燃油方面:汽车增长量10年间增加了一亿,一年北京增加80万辆,北京本地污染源中最大的来源是机动车排放
  • 杭州机动车拥有量与燃油消耗的相关性
  • 北京与东京的机动车出行的数据对比
  • 晚上在北京延庆的查车采访:没有排放装置,环保证照全面造假;
  • 柴油车的排放及其危害性说明
  • 汽车环保不合格召回管理条例,没有用过
  • 《大气污染防治法》2002年到现在一次都没有用过
  • 柴油品质:长期比发达国家低2-3个等级;国4以上的油只占3%
  • 油品标准由石化行业的人主导制定
  • 钢、煤、车每次升级的费用数据,其中油品升级一次500亿
  • 我们的22个重工业过剩,政府给某钢铁公司补贴每隔一年20亿元
  • 钢铁石化、汽车仍是支柱产业
  • 有专家说城市化过度,城市规划人口达34亿,开发的房产过度闲置。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
  • 我们的200多个地级市,184家要建成国际大都市
  • 如何留住APEC蓝:专家说要减掉一半以上的污染物,那样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以及处理方法
  • 在洛杉矶考察如何检测汽车排放,以及加装DPF的措施和对不同事件的处罚;
  • 洛杉矶的环保部门有权抽查任何车并进行处罚(45%自愿配合,45%配合,10%不配合);
  • 我们没有用过大气污染防治法去处罚违法事件
  • 减掉对煤的依赖的伦敦经验
  • 全球天燃气在能源中的占比24%,中国占5%
  • 我们的天燃气探明22%(但只开采很少,我们只有3家公司,管道公司也很少),石油38%。我们的石化没有开放,行业存在垄断,中石油中石化是独生子
  • 能源行业需要开放,能源体制需要改革
  • 非典经验:信息公开非常重要
  • 建议:用好数据,手机app,向环保部门举报……
  • 我们只有1%环境争议事件进入司法,2015年1月1日公益组织才可以有诉讼资格
  • 建议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公交出行,12369举报,改变开车习惯,少烧劣质煤,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等
  • 柴静自己应对裸露工地时提出意见,对餐馆油烟打12369环保举报电话
  • 柴静参加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使用的监督
  • ……

(注:以上记录仅为示例用,记录不一定完全与视频中一致)

估计很少人有耐心读完上面的这些并不完整也不完全准确记录下来的“素材”清单。这些“素材”尽管对于理性思考很重要,但遗憾的是它们并不招人喜欢。我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不喜欢这些素材,我们更热衷于观点和对提出观点者个人的品格进行判断。

然而,要回答“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柴静所说”或“我在多大程度上不相信柴静所说”这样的问题,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和分析却不能缺少。

先让我们对这些素材与视频中的结论进行对应,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此我就不在这里详细分析了,原因是我觉得多数人在列出素材清单后,并对结论进行相对公平地对应后,就应该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素材与结论是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支持结论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哪些结论不是视频提供的,而是自己派生出来的)。

思考到这里,是不是就可以较好地回答“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柴静所说”或“我在多大程度上不相信柴静所说”这样的问题了?还不够。

我们需要对视频提供的“素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考察。

先让我们对“素材”进行一点简单的分类:

evidence categories

有了上面的分类,我们就可以考虑对视频的论据(即“素材”)进行一些质疑或深入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质疑并不等同于直接的否定,而是为我们是否相信以及在何种情况相信一个结论提供更多的支持。

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有:

  • 柴静自己背着采样仪做24小时实验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否说明PM2.5的浓度到何种程度?
  • 视频中采访了不同的官员和专家,对他们进行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存在根据结论选择观点的倾向?
  • NASA十年的华北上空照片,与PM2.5的关联是否足够强?纯粹的、PM2.5浓度低的“雾”天,其照片是否与PM2.5浓度高的“霾”天一样或高度相似?
  • 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度在科学上的结论是什么?其结论是否合理?
  • 不同专家和官员观点的可信度如何?他们是否有足够资格发表相关观点?

当然,类似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列出很多。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一致的,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也就因此可以向柴静提出质疑。但只要我们能够思考到这里,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回答“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柴静所说”或“我在多大程度上不相信柴静所说”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更可能采取理性的行动,去推动我们自己和柴静一起,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寻。比如,我们可以建议柴静:

  • 调整实验方法;
  • 采访更多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和官员;
  • 对NASA照片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 对专家和官员资质进行更加科学的界定,等等。

在完成这些梳理后,我也可以说明一下我在进行完这些分析后的自己的结论:我觉得《穹顶之下》的论证是相当充分的,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如果需要质疑,主要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出的那些问题。

下面是我对最初提出的几个大的结论的可信度列表,当然,这些是我的判断,仅供参考,信不信由你-:):

how i am convinced by caijing
最后,也谈一下我对于柴静在演讲中受人批评的“人文情怀”,以及对自己养育孩子的故事的引用等。

首先,从视频中我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证实柴静的“人文情怀”会将听众引向一个不正当的方向,她的人文情怀,引发的是共鸣,而这种共鸣,并未引起对正常的社会价值观的敌视或破坏;

其次,柴静用自己当母亲的经历来说明自己做短片的动机,我也无法从视频看不出有什么不当之处。

至于对柴静动机的怀疑,正如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所指出的那样,如果目的是议事,而不是攻击对方,就需要在议事时做到“不进行人身攻击,不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动机”。罗伯特对此给出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动机不可证实,所有以道德名义进行的动机怀疑都只是推理;

第二,讨论的主题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对动机的怀疑模糊焦点偏离了议题;

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矛盾。

至于柴静的人品和动机,我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就不涉及。本文所希望阐述的,是如何用Critical Thinking的思维方式观看柴静的这个视频,从而帮助一个人更加清楚自己为什么相信和为什么不信视频中的观点和结论,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是什么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事实上,柴静在演讲中对自己故事的引用,对“人文情怀”的表达,尤其是她把一个个枯燥的数字和图表编成故事和案例的做法,正是那些只专注于用纯数据进行纯逻辑推理的科学家们,那些对内容熟知但却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老师们,那些做完PPT后只通过念完其中的内容向与会者汇报的职场中人,最应该学习的演讲技能。

 

 

————————————————————————————————

关注软实力工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阅读更多“软实力故事汇”原创故事和专业文章 SPW WeCha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