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是水,智商是鱼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新闻报道:《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成就远低预期》)

如果鱼死了,通常是水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怀才不遇或是才能无法施展,其中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他的情商不足以为其才能的施展创造出合适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了很多高智商的人,在这些人中,有很多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名牌大学,这一点在中国的含义,估计没有人否认,就是拥有这个标签的毕业生们智商的证明。因为我们的高考,筛选的就是这个指标。

然而每一次与这些聪明人的沟通,都让我感触良多。其中给我最大的触动,莫过于让我想到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因为我在这些人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情商(软技能)对他们聪明才智(智商)发挥的重要影响。

我的一位天才朋友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十六岁就考上了大学,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研究所工作,但两年后,他离开了那个研究所,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当时他与我谈及离开研究所的理由时,他说,人际关系太复杂了,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情,但却得不到认可。

在完成了硕士学业后,他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但一年后就离开了那家企业,考入另一所名牌大学攻读博士。

他在与我谈到这一次回到学校的原因时说,企业比研究所更复杂,他很难接受那些学历不如自己,事情也做得比自己差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报酬。

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是该大学的校长,毕业时,导师希望我的朋友能够留校任教。

但我的朋友没有留下,他选择了出国留学。

出国前,我们又聊到了他改变工作的原因。他说,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导师的研究机构或项目中,很难去接受那些比自己还年轻的人的领导。在他看来,那些年轻人的能力明显不如自己,只是比自己提前考到那位导师的名下读书而已。

他当时还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我觉得国内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了,国外应该会好很多。我想到国外去做研究,这样我可以凭本身吃饭,专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事。

但是他没有找到那个让他满意的地方,从出国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近十年,他至今也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够让他能够长期安心工作的地方。与在国内一样,几乎每三年,他就要换一个地方。

我的这位朋友的境遇,还让我不由得想到去年我读到的一篇关于高考状元职业成就的报道(链接:《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成就远低预期》),报道称“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在社会公众心里,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职场状元’。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是什么让那么多的状元或天才被埋没?他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在成为考场上的状元之后,也成为职场上的“状元”?

我自然也思考自己。

我的书也算读得可以,正是因为在考场上的拼杀,让我有机会在十九年前,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怀揣着100多元的现金和两套衣服来到北京,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当时,我最大的职业希望,是做一份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且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十分分明。我希望“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量化并有科学的公式进行奖惩的计算。

我从来都不怕竞争,因为在体力上,我是在别人的打压和吓唬中长大的。为了寻求平衡,我努力在智力上获取竞争优势。和同龄人一样,我也是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诲中长大的。我对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是如此的深信不疑,以至于我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也相信自己能够凭做一份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赢得一个好的未来。

所以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我是一个“牛”人:我从来不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开会时也从不屑于发言,我觉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发言都是废话,我觉得自己做得好,领导就应该主动欣赏和表扬我; 我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觉得集体活动与浪费生命无异,那些时间还不如用来背单词和练习打字(我现在用五笔字型,正是得益于当时的这种想法)。节假日处长邀请员工去家里包饺子,我是唯一一个不去的人。我喜欢下班就离开办公室,讨厌领导请我一起共进晚餐; 即使是因为要与领导一起出差路过领导楼下,我也三过领导家门而不入。

当时我有一个同事,做着与我相同的工作,用的却是不同的方式。他很聪明,但从不与我比聪明; 他对于公司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了如指掌,他经常出入领导的办公室,开会的时候总有他的声音。在我眼里,他经常因为说错话而受批评,他的自嘲成了我内心嘲笑的最佳原料。

然而几年后,他被提拔了。而我还继续着自己的那份工作。

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冲击。

我于是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求学。我仍然记得,为了那一纸报考介绍信,我不得不走进领导办公室,向领导求情的情形。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但读书获得的,只是入场券。而入场后的跳跃,靠的却不只是书本。

这是我与那位至今仍对我错爱有加的老板共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

当时,我是他的助手。他很欣赏我的一些能力,也愿意培养我。有一次,他交给我一项工作,要我制定一个发展计划,并在全体员工会上宣讲。我信心满满,把计划做得像论文一样,还准备了PPT。

我开始演讲。只是结束后没有掌声,只有迷茫。

领导问我,小蒋,你怎么看?

我说,领导,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

领导说,我看你的知识够多的了。你现在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成价值的能力。缺乏在团队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用大白话讲,就是让大家接受你的那种能力。

他的这句话,让我永难忘记。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还缺乏一种能力,一种在团队中应用知识实现价值的能力。

这种能力,正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它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情商。

俗话说,如果鱼死了,通常是水的问题。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怀才不遇或是才能无法施展,其中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他的情商不足以为其才能的施展创造出合适的环境。

情商是水,智商是鱼。

这是我接近四十不惑才明白的比方。

 

————————————————————————————————

关注软实力工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阅读更多“软实力故事汇”原创故事和专业文章 SPW WeCha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