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上的一则BP(英国石油)的广告,正是我明后天要给壳牌香港讲授《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最好的一个案例。
我当即将报纸留了下来,并将其“拍照留念”。明天,这张照片和这个案例将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下面就是这个广告的照片。戴上“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有色眼镜,这篇广告是我看[……]
今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上的一则BP(英国石油)的广告,正是我明后天要给壳牌香港讲授《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最好的一个案例。
我当即将报纸留了下来,并将其“拍照留念”。明天,这张照片和这个案例将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下面就是这个广告的照片。戴上“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有色眼镜,这篇广告是我看[……]
昨天,我的朋友李泽回来,再次跟我提到微博的未来和潜能。他说,微博是未来,否则各大网站怎么都在争先恐后地开拓这方面的业务?我说,我对微博的理解还很浅,还不大理解它的作用。同时我跟他说不知道如何写微博,因为自己不会八卦,不愿意骂人,也不愿意暴露私生活,那写出来的微博岂不是很无趣?他说,也许你可以用自己的长处,讲一些培训过程中见到的小案例,将它们编成小故事。因为你做的是人际技能培训,这些故事总归有意思吧。[……]
过度的评判对学习的影响,一个简单的表现就是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占用: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给了评判和对比,就减少了自己花在学习新东西上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如此,过度的评判还会让自己更愿意活在既有的经验中,尽管它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处于“过度评判”状态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处于倾听的第一层次:倾听自己(Listen to yourself),显然,这种状态不如让自己进入倾听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层次更有利于学习。
因此,我常常在解释我在培训中建议的“将自己的经验放在5毫米之外”这个规则时,会解释说不是将自己的经验放弃,而是先将自己适当地清空,之后再将触手可及的经验与新的东西进行融合,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丰富。
感谢这些优秀大度的教授和老师们,是他们给了我这些感悟,并对学习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