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华工商时报》文章:创新力来自哪里

转发理由:特别赞同钱教授提到的“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联,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者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我认为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属于广义“教育”的“培训”中:错误的培训理念和方法,可以把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或者毁灭。

比如在软技能的培训中,如果我们不挑战和激励他们,通过自我和团队学习实现自主改变并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而只是直接给学员以各种“秘诀”和“大法”,让他们能够只通过“复制”和“粘贴”的简单劳动,就可以解决他们当时遇到的挑战,这样的培训方法,就是在扼杀或者毁灭学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我同时也将此文送给我的软技能培训师同事们,我告诉他们,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全可以应用于我们的软技能培训实践:好奇心可以提示我们不去当无所不知的“大师”和“专家”,而是努力通过调动学员的积极参与,帮助他们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想象力则提示我们要能够激发学员和自己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则相当于我们在培训中调动学员相互之间就彼此的行为习惯给予反馈,且自己作为培训师也这样做的能力。

创新力来自哪里

作者:钱颖一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至今为止是以大取胜,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执行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正是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我们得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弱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我们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大量作题、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是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那么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联,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者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创造性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都不是指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问起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都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的都说到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好奇才有了发明,好奇心是推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的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批判已有知识,让我们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我们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被认为是有害的。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他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都是一样的,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有知识的,但不可能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国家就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

关注软实力工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阅读更多“软实力故事汇”原创故事和专业文章 SPW WeCha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