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中的长文:理性是感性的天然奴隶

天天三岁了,与其他的小朋友一样,他在今年九月份开始了自己的幼儿园生活。

“明天我不想去幼儿园了!”天天第一天放学后就哭着对爸爸妈妈说。

“为什么呀?”妈妈问。

“因为我不喜欢。”天天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小朋友大了都应该上学,你现在大了,也应该去幼儿园。而且,你才只去了一天,你对幼儿园了解还不够,幼儿园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呢,你应该多了解了解。”妈妈劝他。

不难想象,这已经不是天天生命中,理性对抗感性的第一次。

“但是我就是不喜欢,我喜欢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玩。”天天显然还不了解理性的力量。

“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一直在家陪你玩,否则爸爸妈妈就没钱给你买玩具了。另外,我觉得幼儿园比家里更好玩呀,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你可以认识他们并与他们成为朋友;你还可以向老师学唱歌跳舞,学会好多东西,长大了可以做好多事情……”

无论如何,在父母权威的协助下,理性的力量最终仍会在天天的身上胜出。

无论如何,天天还得去幼儿园,并在此后的十数年中,在各种理性力量的约束下,继续上学,直至这样的一天:

他或者已经完成所处社会的最被普遍认可的教育,或者再也无法忍受上学。前者他让理性“战胜”了感性;后者则再一次还原了感性对理性的左右。但无论是完成学业还是无法忍受,天天的感性都会在历经理性的挑战而变得成熟。感性在生命中再一次驾驭理性时,已经学会了给予理性自由和空间。

只是,在很多地情境中,我们会过于相信理性的力量。我们甚至会忘记,正是感性,才让我们拥有生命的幸福、价值和意义。

“老实说,我不喜欢现在的这份在外企的工作。”张辉自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企圈子里混,“我不喜欢没日没夜地加班和三天两头的不得不在半夜参加各种各样的国际Telecon。我为什么不辞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应该这样,我应该奋斗,应该与身边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一样,应该有责任心,应该坚持……,总之,是应该这样工作下去。”

张辉的情况,应该是职场疲劳症一种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虽然在物质财富需求上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但却没有很大的幸福感。

为什么成功者不一定就是幸福者?或许那是因为,不幸福的成功者扭曲了感性对于理性的天然驾驭关系,他们强行地“解放”了理性,让理性过度张扬,并进而成长为感性的主人,他们让自己的生命接受理性的主宰,而不愿意听从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呼唤。

张辉在用“应该”的理性生活,他不愿意听从“不喜欢”这个感性的召唤。他过于相信理性的力量,他忽略了所有“应该”的意义:让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

理性,尽管没有人愿意承认,从根本上讲,是感性的奴隶。

今年已经是小李在目前这家公司里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了。他是公司的销售人员。刚加入公司时,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完美的职业发展道路:他想先做几年销售,让自己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然后再去做两年市场方面的职位,这样就对公司的对外职能的领域做到比较全面的熟悉和了解,之后呢,再努力去做管理岗位……

然而,实际的工作远比想象的复杂。第一年,由于公司处于发展的初期,公司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不够,业务开展非常之难。自己做了很多的努力,收获却不够理想。年底时,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才会赢得胜利。第二年来了,公司的业务在不断发展,但不知如何,自己的业绩增长,还是低于公司整体业绩的增长速度。年底他在与经理做业绩回顾时,注意到自己还是有不少要提高的地方,在完成对自己优劣势的全面分析之后,他决定走专业化的道路,要对公司的一个产品深入钻研,力争在该产品的销售上取得突破。他相信,明年自己一定能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业绩上取得突破。

但是今年年初,公司的销售队伍扩大了,新来了几名销售人员。这几名销售人员与自己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们在开拓客户上非常积极,并在每名客户身上投入大量的“情感”要素,将客户视为自己的重要资源。如果他们发现别人“侵犯”自己的客户资源,他们会马上反应,强力阻止各种“侵犯”行为。

让小李感到压力的是,这几名销售人员很快就做出了业绩,并且拥有很好的势头。经理也很欣赏他们的这些做法。

小李觉得,这几名销售人员的做法,与自己愿意与人分享客户资源的做法很不一样。

“我觉得客户应该是公司的,不是个人的,因此,我不赞成将客户视为个人资源的做法。”有一次,他在与经理沟通时提到了这一点。

“那我想问你,‘公司’是谁呢?”经理问。

“‘公司’当然是由全体同事组成的呀?”小李不明白经理的意思。

“‘大家负责,就等于大家都不负责’,这句话你赞同吗?”经理问。

“赞同。”

“那可不可以也这样说,‘客户是属于大家的,就等于客户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呢?”

“这个……”小李一时想不通经理的这个推理。

“是的,公司是由‘大家’组成的。但‘大家’却是由每个个人组成的。只有每个个人都有客户,都对自己的客户负责,‘大家’或‘公司’才有客户,‘大家’或‘公司’才能对客户负责。如果公司不将客户放在每个同事手中,并要求他们对客户的管理负责,那么公司如何能够担负起管理客户的责任?”经理进一步解释道。

小李明白了这个道理。但心里并不赞同,因为他喜欢与人分享。在生活中,他从来就是一个大方的人。

在过了几个月的沉默工作状态后,小李终于向经理提出了辞呈。在辞职信中,他说,我发现自己终于无法忍受自己的状态,我愿意辞去此工作。我想做回我自己。

做回我自己,正是理性对感性的皈依。只是,感性更加成熟了,因为感性在召回理性之前,让理性全面地审视了自己,并回应了自己的召唤。

小李应该会在改变工作后,拥有更多的快乐。

幸福的成功者,和不那么成功的幸福者一样,能够感知并听从他们内心对于幸福感受的呼唤,一方面努力不让自己的感性过于自由地泛滥,将她自己交由理性加以适度的制约,并愿意让理性拥有适度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也特别注意调整和约束自己的理性,不让其过于自信和张狂。

前一阵从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位置上辞职的李开复,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幸福的成功者”来被引证。

李开复是理性的,因为他在谈论职业规划时曾经说到,职业规划是立长志,是给自己下一步、下两步做的计划。此外在规划的时候要做一些咨询,例如问问别人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工作那么快乐,自己可不可以也做同样的工作。任何20年的计划都是不可以相信的,因为每一年各种事情都在改变。如果两年前你问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绝对不会说负责google中国是我的一个计划,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这个念头,所以要给自己时间调整,有时你给自己的一步、两步计划达不到,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因为每个人都不大可能按照自己理想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得到成功还应该去反省,调整自己的目标,对自己要有合理的要求。

李开复在这段话两次用到“调整”这个词,他同时提到了“快乐”二字。事实上,“调整”正是一个幸福的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幸福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调整”需要涉及的,不仅是理性,还有感性。对于理性的“调整”,是寄望其永远不要忽略感性,不要忘记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各种正面的感受;而对于感性的“调整”,则是希望其不要利用其天然的地位,对理性进行奴役,永远牢记“沉沦在自己情绪中的人,无疑是自私的”这个道理,从而愿意给予理性适度的自由和空间,勇于接受理性对于自己的挑战,并因此变得成熟。

因此,对于理性,需要调整是主要是目标和期望,而对于感性,则需要调整价值观和对于快乐感受的“阈值”,从而让自己能够在达不到目的,或者受到一定委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感受到快乐。因为快乐,才是“坚持”的保证。

正是基于这样的调整,幸福的成功者,或者不那么成功的幸福者,都能够在理性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愿意听从“心的召唤”,再次将理性交回给感性,让理性与感性以一种新的、成熟的关系回到自然。

李开复也是感性的,他在自己的《再见,谷歌》博文中,就这样写道:“每当我想到我将迈出的一步,我就会想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李开复在满足了自己的理性之后,听从了自己感性的召唤。他同前面的小李一样,“做回了自己”。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在终极意义上,我们所拥有的理性,是感性的奴隶,感性是理性永恒的驱动者。

当然,正是理性与感性的这种天然关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对于理性和感性之间关系的处理,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生命和生活幸福的感受程度。

我们的身上,脱离不了天天的影子,因为我们从出生以来,就一直试图或被要求改变或改善理性和感性的天然奴隶关系,我们被教育、被要求要那样去做,那样去生活。

只是我们和天天一样,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感性,在学习中发现会体会快乐。如果这种快乐的体验足够持久,学业就可以顺利完成;但即使是这种快乐不够持久,让学业中途停止,也能够让感性变得成熟,因为感性在历经理性挑战之后,发现了自己新的需要,或者,至少确认了自己原来的需要。

我们的身上,也会有小李的影子,因为在生命的某些时刻,在我们在一个情境中完成了理性思考的轮回,我们就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选择改变,选择“调整”,从而“做回我自己”。

我们的身上,更会有着张辉的影子。我们在成长中对于理性的过分信任和纵容,会让我们忽略感性的存在,甚至压制感性在生命中的力量和影响,我们会忘记自己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我们会成为理性的奴隶。

当然,我们期望自己的身上,多一点李开复的影子,能够让我们在生命中的一个或多个时刻,真正听从“心的召唤”,真正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内心与直觉,正是感性在生命中的表达。

————————————————————————————————

关注软实力工场微信公众服务平台,阅读更多“软实力故事汇”原创故事和专业文章 SPW WeCha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