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2年9月1日,是在校的同学们开学的日子。也是我的@软实力工场 开工的日子。
不久前,在一次有关职业发展的讲座上,有学员问我,为什么选择辞去一个外企CEO的工作,选择做一名培训师?
这个梦想,就是@软实力工场。
谈论这个梦想,总要不可避免是谈论我自己的职业发展,我的成长。
十九年前,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怀揣着100多元的现金和两套衣服来到北京,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当时,我最大的职业希望,是做一份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且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十分分明。我希望“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量化并有科学的公式进行奖惩的计算。
我从来都不怕竞争,因为在体力上,我是在别人的打压和吓唬中长大的。为了寻求平衡,我努力在智力上获取竞争优势。和同龄人一样,我也是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诲中长大的。我们对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是如此的深信不疑,以至于我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也相信自己能够凭做一份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赢得一个好的未来。
所以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我是一个“牛”人:我从来不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开会时也从不屑于发言,我觉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发言都是废话,我觉得自己做得好,领导就应该主动欣赏和表扬我; 我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觉得集体活动与浪费生命无异,那些时间还不如用来背单词和练习打字(我现在用五笔字型,正是得益于当时的这种想法)。节假日处长邀请员工去家里包饺子,我是唯一一个不去的人。我喜欢下班就离开办公室,讨厌领导请我一起共进晚餐; 即使是因为要与领导一起出差路过领导楼下,我也三过领导家门而不入。
当时我有一个同事,做着与我相同的工作,用的却是不同的方式。他很聪明,但从不与我比聪明; 他对于公司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了如指掌,他经常出入领导的办公室,开会的时候总有他的声音。在我眼里,他经常因为说错话而受批评,他的自嘲成了我内心嘲笑的最佳原料。
然而几年后,他被提拔了。而我还继续着自己的那份工作。
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冲击。
我于是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求学。我仍然记得,为了那一纸报考介绍信,我不得不走进领导办公室,向领导求情的情形。
读书改变命运,但读书获得的,只是入场券。而入场后的跳跃,靠的却不只是书本。
这是我与那位至今仍对我错爱有加的老板共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
当时,我是他的助手。他很欣赏我的一些能力,也愿意培养我。有一次,他交给我一项工作,要我制定一个发展计划,并在全体员工会上宣讲。我信心满满,把计划做得像论文一样,还准备了PPT。
我开始演讲。只是结束后没有掌声,只有迷茫。
领导问我,小蒋,你怎么看?
我说,领导,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
领导说,我看你的知识够多的了。你现在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成价值的能力。缺乏在团队中应用知识的能力,用大白话讲,就是让大家接受你的那种能力。
他的这句话,让我永难忘记。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还缺乏一种能力,一种在团队中应用知识实现价值的能力。
五年前,我获得一个特别的工作机会,担任荷兰思腾教育集团在华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思腾中国的CEO。这个工作机会,让我有机会在跨文化的情境中扮演双重角色,一个是高层管理者的角色,一个是软技能培训师的角色。这两个角色,给了我极大的影响。第一个角色所需要的,正是第二个角色所传授的。这种特别的工作机会,让我在软能力方面每有所学,即可应用。
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得以从专业的角度,一方面深入地了解那种“在团队中应用知识实现价值”的能力,一方面应用它。
这种能力,正是一个人的软实力。
我感谢这份工作,感谢给我工作机会的老板。我视他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视思腾中国为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份感谢和对于思腾中国的情感,我在筹建@软实力工场 时,总是竭尽所能地与她达成双赢的可能。我对荷兰老板说,无论我做什么,我都不会伤害思腾中国。我相信,中国的市场,容得下千百个软实力发展的专业机构。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我有机会为很多的客户和学员提供了专业的软实力发展服务,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大家对于软实力的需要。看到了在我们这个特别注重知识学习和竞争意识培养的国度,在我们在体育竞赛中,因为缺乏合作也大多只能获取个体冠军的国家,对于以合作为核心的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我因此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能够将软技能培训或教育融入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帮助更多的人更早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这正是我创立@软实力工场 的初衷。我深信,只有价值才能带来收益(Value drives money),只有热爱才能成就卓越。
在@软实力工场 开工的这个新的学期,我写下这段文字,作为给她的祝辞。
--@蒋齐仕,2012年9月1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