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遇到的几件事,让我对这个话题再次有了很深的感触。
我的一个客户,看到我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了一些关于如何用理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分析和看待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议论,给我打来电话,说是觉得我提到的Critical Thinking的方法和能力特别好,也特别重要,因此想给他们的一些员工做一次有关这方面的训练。
我先问他那些打算参训的同事们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说是做证券方面的行业研究和分析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投资建议。正因为此,他认为这些研究员非常需要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支持他们能够从客观的数据出发,用良好的论证,推理出合理的投资建议。
他问我过去给什么样的学员提供过关于Critical Thinking的学习支持,训练方式如何。我解释说,参加我的课程的学员,大多是中高级经理,我们学习的方式是将Critical Thinking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用学员的实际的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案例,来练习如何将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理念和技能融入其中。
还没等我讲完,他就说,我们的情况有些不同。你的做法是把Critical Thinking用于解决问题和决策,我们的学员不需要这些,他们需要的是如何用Critical Thinking的技能,撰写研究报告。
“马甲总是这么害人,”听完他的话,我开玩笑地说,“在我看来,经理们解决问题和决策,与研究员撰写行业研究和投资报告,在本质上是一致:解决问题和决策,需要定义问题及其解决标准,寻找原因,设计解决方案并用有力的依据决定选择哪个方案,这与研究员需要选择研究对象(定义问题)要完成研究报告(问题解决标准),说明选择研究对象的理由(导致问题的原因),收集数据(支持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依据),用数据推导出结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马甲’换一下,他们对Critical Thinking的核心技能的需求和应用几乎就是完全一样的。”
太多的人被表象所迷惑着,看不到很多时候,看似不同的情境,事实上需要的是一种共同的能力。不能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关联,不仅会对能力的应用情境产生局限,也会让一个人失去很多提升能力的机会。
比如,如果我说一个电脑盲遇到电脑问题,和一个从未修理过马桶的女生,遇到马桶坏了的情境,都是他们应用和练习Critical Thinking的机会,你会相信吗?
我不仅相信这一点,而且还喜欢这样去做。我相信,大多数的做大事情的技能,都是在做小事中练就的。
正因为此,我自己在管理团队的实践中,就经常鼓励同事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练习自己的各种技能。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戴上一项相关能力的“眼镜”,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就会发现学习和提升自己相关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就拿训练将Critical Thinking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这一能力来说,一个人几乎可以在生活中随处遇到相关的练习机会:只要他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问题,无论是关于电脑的,还是关于家里马桶的,只要他愿意思考并去尝试解决它们,就可以运用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性思考,去体验一个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过程。
拿修理电脑来举个例子吧。首先电脑肯定会表现出某种症状,这种症状会造成你无法完成某项工作,这就是个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需要你先进行创造性思考,做一下快速的头脑风暴,之后你会想到一些可能的原因(一般地你会发现,自己这样做的次数越多,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就越好。比如在你这样修理了十次电脑之后,在第十一次能够想到的可能原因就会明显增多——前提是你依然能够做到不只活在自己的经验里——创造性思考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升的),接下来就是Critical Thinking的环节。Critical Thinking的本质是评价,你需要评价哪个原因是最可能的,而且要给出充分的理由。你的Critical Thinking越充分,你的选择就越可能准确。
也许经过分析你发现电脑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要学会一门编程语言,而你发现自己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这一技能,你自己也就不能亲自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依然不妨碍你对“将Critical Thinking用于问题解决和决策”这一能力的训练,因为至少你思考到了这个程度,而且有理由支持你得出的关于解决方案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训练了你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这样做:一看到电脑出现问题,你就下结论说:电脑我修不了,因为我不是学理工的。如果这样,你失去的不只是没有修好的电脑,而是失去了很好的训练自己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就大多数的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而言,在生活中一样能够找到训练和提升它们的情境,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是一个人不把工作与生活对立的心态,以及能够将能力应用的不同“马甲”(应用情境)剥离,进而看到其与更多“马甲”关联的能力。
学习无处不在,工作与生活本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