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上的一则BP(英国石油)的广告,正是我明后天要给壳牌香港讲授《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最好的一个案例。
我当即将报纸留了下来,并将其“拍照留念”。明天,这张照片和这个案例将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下面就是这个广告的照片。戴上“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有色眼镜,这篇广告是我看[……]
今天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看到环球时报上的一则BP(英国石油)的广告,正是我明后天要给壳牌香港讲授《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最好的一个案例。
我当即将报纸留了下来,并将其“拍照留念”。明天,这张照片和这个案例将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下面就是这个广告的照片。戴上“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有色眼镜,这篇广告是我看[……]
几乎每一次与居于不同位置的经理谈到Coaching(教练)时,总能够看到他们对于Coaching的又爱又恨:爱的是Coaching的美,恨的是自己的工作环境根本不允许自己去Coach自己的员工。
几乎没有经理反对Coaching的这些好处:培养员工的能力,因为Coaching可以帮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增长员工的主动性,因为 Coaching推动员工自己思考;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因为通过Coaching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员工自己的,员工就更有意愿去实施;建立更好的工作氛围,因为Coaching强调彼此的信任;如此等等。
但同时也很少有经理不提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Coaching对待员工:公司追求结果,时间又有限,绝大多数情境下无法用Coaching的方式去引导员工自己找到方案;员工希望从自己身上学习,但Coaching却讲究不给予员工答案,这本身与员工的期望相悖;有时通过Coaching让员工提出方案,但一看就不行,根本不可能让员工去做,因为那样意味着失败;Coaching的基础是信任,追求的是了解员工真正的困惑和挑战,但那些问题员工提出来自己又不能解决;有时员工在Coaching后,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并因此决定离职,让自己更是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转载说明:本文转自世界经理人网站,作者 刘 澜。原文链接。转载原因:本文的内容与我的那篇《真实让人不安》相关,可为读者提供 更多视角。)
在管理上,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假相,打扮成真理的模样。“管理者是有下属的人”,“顾客就是上帝”,“员工是人力资源”,“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诸如此类,都是管理的假相。
管理的真相隐身在假相背后,往往不是一眼能够看到的。《管理的10大真相》一书揭示了管理的十大假相,以及躲在假相背后的十大真相。[……]